国企真正的主人是谁?这项改革将激起千层浪

发布日期:2017-04-18 11:34:46

国企改革是一部演进的历史,站在现实的岸上,前夜不过隔着滔滔江水。

每一位关注国企命运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,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,那场对国企规模宏大的改革。

3年脱困期,3000万下岗工人被推向社会,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维稳压力。何以安置如此规模的职工?地方探索出了“企业改制”这条路——国家解除对企业的无限责任,让企业进入市场。企业解除对职工的无限责任,让职工进入市场。

谁来接盘?企业怎么谋生?政府号召企业管理层带头出钱入股,把自己的钱、身家性命投进去,带头置换身份,国有职工身份变为市场身份。然后带着员工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突围。

说白了,这是一条被“逼”出来的路,客观上也成为当今改革的参照。防止腐败的制度利器

员工持股的本质是以管理层、科技骨干、业务骨干为主的骨干员工持股。即所谓二八原则。而不是人人持股,平均持股、福利持股。

持股有两个办法,一种是拿钱持“实股”,自己出钱拥有企业的股份;一种是“分红权”,员工不出钱,不拥有企业股份,而拥有企业增量利润的分红权。

员工持股使当时濒临破产倒闭的国企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。大部分改制企业继续发展、资本增值,持股人获得了改革红利。关键是更多的职工保住了岗位,减少“下岗分流”。

放到现在来看,员工持股扩大了企业内部监督,是防止腐败的制度利器;因为牵涉到自身的利益,管理层在经营管理上会更加审慎决策,有利于提高效率;员工的“主人”意识增强,进一步激发积极性,共同将蛋糕做大。

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在于,任何一步都是“趟”出来的。这就意味着在探索过程中,可能存在一些风险:

这项制度本身设计复杂,因基本原则把握不好、方案设计不合理、运作不规范等原因,当时出现了短期套利行为、收入差距拉大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。如在审批环节,有报告作假,有不评估、少评估、低评估,转移资产、不正当利益输送等种种腐败现象。

在员工持股改革探索的过程中,争论一直不绝于耳。反对者认为,国企资产乃全民资产,怎么能由少数人(国企员工)所持有?而支持重启改革者的观点是,如果混合所有制允许外资或民营资本分享国企改革发展的红利,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职工为何不能呢?

“历史经验证明,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制中,最好的股权结构状态就是国有股、员工股和民营股三足鼎立,相互制衡,相克相生。”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认为。